多品牌名录遗产地协同管理的黄山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有世界遗产、多品的黄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生物圈三大品牌。牌名每个品牌保护对象和保护策略各有侧重,录遗价值载体和功能区划存在交叉,产地管理范围和管理指标存在差异,协同如何加强各品牌之间的管理管理协同,提升管理效能,山实促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多品的黄保护和发展是名录遗产地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黄山作为集上述“三顶桂冠”于一身的牌名名录遗产地,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录遗不断丰富拓宽多品牌建设工作的产地领域和深度,着力打造三大遗产名录协同管理样板。协同
黄山对名录遗产协同管理的管理探索实践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申报世界遗产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研究表明,山实一个文化遗址对游客的多品的黄直接影响取决于它如何融入自然环境,同时,自然遗址往往与长期的文化认同密切相关。“黄山的文化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这就要求世界遗产的自然景观保护和文化景观保护要开展密切合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负责同志指出。
1987年10月,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启发,黄山尝试对始信峰景点进行封闭轮休,1989年4月重新开放,前后对比发现,游道两侧植物长势良好,生态恢复效果明显。同年,景点封闭轮休制度被写入《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此后,天都峰、莲花峰、丹霞峰、狮子峰等热门景点陆续安排“法定假期”,实施为期2-5年不等的封闭轮休,促进植被、生态的自然恢复。2005年起,黄山每年对天都峰、莲花峰和西海大峡谷实行冬季封闭维护。
景点封闭轮休制度是黄山探索自然与文化协同管理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九寨沟、峨眉山等知名景区相继推广了这一做法。该制度还被列为“中国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的典型案例,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全球发布。
2004年,黄山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后,对名录遗产协同管理提出了新课题。黄山及时成立了黄山地质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博物馆,专门负责黄山地质公园的研究和科普工作。为进一步掌握教科文名录遗产管理的新理念、新动向,探索名录遗产协同管理办法,黄山先后承办了三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发布了《黄山宣言》《黄山倡议》《黄山共识》,积极呼吁将世界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世界地质公园定位为可持续科研与教育场所,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支持。
2018年,黄山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进一步增强了开展名录遗产协同管理的紧迫性,协同管理制度建设尤为迫切。为此,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制定《黄山三大名录遗产协同管理办法(暂行)》,并在涉及世界遗产缓冲区、世界生物圈过渡区和世界地质公园新增区域,分别与黄山区制定了《黄山风景区与黄山区关于进一步强化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黄山生物圈保护区共管协议》《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与黄山区汤口镇品牌共享机制》等共管协商制度。与此同时,开展资源核心价值的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探索黄山文化、生物与地质间的关联性,为系统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共推区域可持续发展,结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对世界遗产缓冲区和世界生物圈缓冲区涉及到的乡镇开展共建,在就业、脱贫、技能提升、规划编制等方面提供帮助,联合开展针对社区的科普宣传活动,协同推进防灾减灾工作,降低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尽管我们开展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与打造三大遗产名录协同管理样板的愿景相比还有距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加强能力和队伍建设,在推进联合科研科普、联合品牌推广和宣传、联合监测和评估管理、基础数据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建立黄山特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品牌协同管理体系。”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
·胡利龙 李晓洁·
(责任编辑:{typename type="name"/})